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在處理學生紛爭前﹍理解學生平日的「真實」互動習慣(以國小五六年級為例)

前言:
      依個人觀察,以及教育理論的支持,國小的五六年級向來是學生彼此衝突繁多的時候。這個時期的學生,其實還不理解人際相處最適當的方法是理性、邏輯式的溝通原則,所以總會採用吵架、打架、利誘、辱罵、威脅等負面的溝通手法,導致彼此產生怨恨與紛爭,結果從來沒真正解決原本所引發的糾紛。
      在這篇文章,如何解決這些紛爭的實際手法暫且不談,畢竟不同紛爭的解決方法雖然根基於相似的人生原則,不過其中仍有細微的相異之處。而且在處理紛爭前,能正確理解學生的平日互動習慣,且從學生口中獲得與實際相符的資訊,方能對情況有正確的理解。所以在本篇文章,主要集中說明個人平日如何理解學生彼此實際互動狀況的方法。



導師平時應與學生一起生活,不管是上課或下課時間,甚至是中午時間也與學生一起用餐、休息,方能瞭解每位學生之平日實際的個性與習慣:
      在國小,大多數的科目皆是導師負責教學,所以導師平時有很多時間可以理解自己的學生。但導師若只有上課時間才與學生相處,便沒辦法理解學生真正的性情與習慣。因為在上課時間,學生所表現的態度,大部分是學生面對的是老師時,才顯露的相處態度。但是學生與其他學生為伴時,所顯現的態度通常有別於「學生對老師」的態度。
      為了確實理解學生平時彼此的互動習慣,導師應該讓自己與學生的相處時間儘可能最大化,好讓自己平時就慢慢累積對於學生彼此互動習慣的瞭解。但自己與學生一起生活,並不代表平時就不斷介入學生的互動,反而應該是獨自做著自己必須處理的事務,除非學生發生紛爭,才主動介入處理。也因為學生總是看到老師平時皆待在教室處理個人事務(改作業、準備教學等事宜),學生彼此自由互動時,自然對老師平日的存在會漸漸不以為意。久而久之,導師就能漸漸看到、聽到學生彼此真實互動的第一手資料了。

中午用餐時間、早自習時間,應不限制學生彼此之自由互動與走動,除了刻意製造的惱人聲響:
      這些時間,依據個人理解的狀況,一般都會要求學生保持絕對的安靜。但個人認為,既然我們成人在餐廳用餐也都習慣高談闊論,在早晨開始忙碌的一天時,也會與同事彼此寒暄聊談,那又有何絕對必要的理由得完全要求學生安靜呢?就只因為我們是大人才擁有此特權嗎?但在小時候,便培養了所謂特權的習慣,我們的孩子怎麼會在長大後公平對待每個人呢?因此個人的班級管理原則,在中午用餐時間、早自習時間,我並不要求他們得保持絕對的安靜。但若有人刻意製造惱人的聲響,仍會進行處罰。[1]而且這也是增加他們互動的機會,讓自己有更多第一手學生彼此互動的資料。至於下課時間,教室裡當然不存在任何限制,包括刻意製造的驚人聲響。XD [2]

在平時美術課、綜合課、彈性課的上課時間,與學生的自由時間(比如下課),要多創造讓學生得彼此互動溝通的課程與時機:[3]
      在美術課等藝能課程的時間,要多創造讓學生得彼此互動方能完成作品的課程。平日很多班級雜事,比如說每天作業的收繳,便可以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投入其中的機制。才能主動創造學生在教室裡,得解決各種麻煩、挑戰的機會。學生可在此互動中,逐漸學習理性交流的方法;老師也可在此過程中,理解學生彼此真實相處之景況。

結語:
      以上原則,主要都是給予學生最低程度的平日要求,且儘可能創造他們得主動交流的任務、責任。除了讓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可以練習理性的溝通,也讓導師能有最充分的第一手資料可掌握、得知每位學生當下的特質與習慣。
      截至本文寫作之時,這個機制的確讓本人確實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,幫助敝人順利處理學生的各項紛爭。所以在此做出分享,希望能有拋磚引玉之效。

附註說明:
      [1]處罰的實際手法,會在其他文章一併分享。
      [2]當然學生要注意安全,不能彼此負面傷害,甚至也不該負面傷害任何物品。
      [3]個人所創造的互動課程與平日的班級性職責,會在其他文章一一介紹。

PS:
        現在個人找到更好的方法,所以上述的某些層面,只適合老師一剛開始了解一般學生普遍態度的方式。但在目前的個人實務層面上,個人找到方法破除學生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現象,也因此減少學生彼此的負面互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